2025广州设计周之IDD哲人堂哲思对谈 | 一场极境高原的设计对话!
2025广州设计周之IDD哲人堂哲思对谈 | 一场极境高原的设计对话!
广州设计周主办方 赵经理159 0192 6719
特别鸣谢 | 首席领先伙伴
RARA 系统定制家居
以构建国际领先的系统定制家居品牌为理念
对“IDD设计对话”的支持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IDD设计对话,是广州设计周联合GIA广州设计周资源伙伴联盟中的中外设计领先机构、组织和媒体并携手系统定制家居品牌RARA共同发起的一项对话世界设计领先者的国际设计交流计划,IDD设计对话以「MASTER MIND巨匠的思索」为思想探寻的主旨方向,希冀通过与设计巨匠对话,探索设计思想,以推动中国领先,以中国领先影响世界设计。
2025年3月4日至9日,由广州设计周和RARA系统定制家居主办,IDD哲人堂2024年度 黄永才和IDD哲人堂2024年度联席 沈烤华领衔IDD哲人堂成员 许京军、徐英哲、张修强、常恩、叶永志、涂天宝,以及《谁最中国》创始人 张海丰 一起开展的一期IDD哲人堂领先策源探索之旅——纯净计划圆满落幕,与自然对话、与文化对话、与产业对话,探寻设计思维赋能地域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海拔3000米的藏区,广州设计周CEO 贺文广先生组织IDD哲人堂成员们面向南迦巴瓦,共同开展了一场围绕“设计x哲思”的高原饭桌小论坛。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成员们在纯净的自然环境中,分享了设计、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哲人堂成员们围绕贺总提出的问题,结合几天来在纯净探索中的所见所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思考与见解。他们将自然的纯净与自身的设计哲学相融合,直面本次旅程的核心命题——在最纯净的自然中,探寻文化精神的根脉,并以此展望IDD哲人堂的未来发展方向。
高原饭桌小论坛
编辑搜图
在最纯净的自然中
探寻文化精神的根脉
黄永才.
RMA共和都市 创始人/创意总监
IDD哲人堂2024年度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黄永才:
领先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物质层面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通过与当地司机师傅的交流,我意识到领先是相对的,它需要参照物和冲突的对比。比如,当地人养牦牛不是为了买卖,而是作为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这种观念与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在精神层面的领先。
此外,当地的文化差异,如婚姻观念和社会规范,也让我反思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领先。这次旅程让我明白,设计的背后需要洞察文明与供需关系,而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拍照打卡,更在于与当地人深入交流,感受最真实的文化与生活状态。这种冲突与融合的体验,让我对“领先”有了全新的认知。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黄永才:
时间、空间和共生。首先是时间,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让我意识到,时间不仅是季节的流转,更是人类适应不同生存状态的见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春夏到秋冬,时间在这里呈现出一种垂直的层次感,正如我们面对时代洪流中的挑战与机遇,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
其次是空间,西藏的独特地理环境塑造了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形态,这种在地性让我思考空间与需求的关系——为什么这里的房子是这样盖的?藏区的整装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背后是对空间需求的深刻理解。
最后是共生,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需求决定了形式。就像茶园老板提到的,就地取材、尊重当地的建造方式和文化,才是真正的共生。我们不能违背自然和人性,就像不能强行将珠三角的不锈钢搬到西藏,也不能把西藏的石头背回珠三角,
真正的设计应该是与当地环境、材料和人文共生的结果。这三个关键词让我对设计、文化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黄永才:
在讨论为藏区或墨脱做什么时,我认为关键词是“干预”。旅游业看似能带来经济效益,但当地人未必需要。真正的干预应关注养老、教育和就业,而不是商业利益。
资本虽趋利,但我们可以找到利他又利己的模式,比如松赞酒店将部分收入分给村民,既尊重当地居民,又实现商业价值。干预不可避免,但要控制程度,避免过度开发,像云南一些地方因过度商业化失去本地特色。我们需要在共生中找到平衡,确保发展可持续。
科技也为藏区带来新可能,比如无人机解决高海拔交通问题,甚至应对雪崩等极端环境。未来应拥抱科技,融入当地生活与教育。虽然这些想法有些天马行空,但它们为藏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终,我们要在尊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基础上,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既改善生活,又保护这片纯净的土地。
Q4: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黄永才:
回归到哲人堂,我觉得之前参加过的很多活动只是拍照,缺乏实质内容,时间浪费了,大家也不爱参与。但这次活动不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比如哲哥负责拍片子,烤华擅长外交,宝哥务实认真,阿志注重细节,修强人品好,适合做家长。
我们不仅要宣传,还要思考如何变现和推进,比如建立一个基金或合作项目。三人行必有我师,互补才能共同进步。哲人堂不应昙花一现,而应通过实际合作和互补,实现持续发展。
编辑搜图
沈烤华.
观享际·SKH室内设计 创始人/设计总监
IDD哲人堂2024年度联席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沈烤华:
作为第三次进藏的我,这次旅程让我感触尤为深刻。首先,这次的行住体验与以往截然不同,品质非常高,尤其是入住的酒店堪称西藏的天花板,作为室内设计师,我对住宿的要求很高,但这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其次,这次旅程让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连续坐车十多个小时,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经历了阳光、下雨、大雪甚至雪崩,司机的精湛技术和每一次拐弯的惊险都让我印象深刻。这让我联想到设计行业,很多时候我们想退却,但只能坚持前行,就像去墨脱的路上,虽然艰难,但只能继续向前。
最后,看到朝圣者的信仰与坚持,我深刻感受到人的渺小与生死之外的东西,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旅行还是设计,放松心态、坚定前行才是最重要的,紧张或放松,结果都是一步一步往前走。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沈烤华:
首先是“抵达”,我们经历了雪崩、老房顶等各种挑战,沿途的景观和体验让我觉得这次旅程已经达到了的状态;
其次是“垂直人生”,从一两百米的低海拔到7813米的高海拔,这种垂直的高度变化不仅体现在地理上,也象征了人生的起伏与挑战;
最后是“文明与信仰”,这次旅程让我对西藏的文明和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以往的认知完全不同,这种感受让我回去后需要重新思考与总结。这三个关键词概括了我在西藏的深刻体验与感悟。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沈烤华:
我们可以尊重在地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为当地提供更实用、更人性化的设施。比如,可以改造现有的卫生所,优化动线设计,使其更符合一线城市的医疗标准,同时保留当地建筑元素,让外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这种改造不仅能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此外,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需要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实用性。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教育领域,邀请专家为当地学生授课,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拓宽视野。这种融合现代与传统的设计理念,既能保留墨脱的在地性,又能为当地带来实际的改善和进步。
Q4: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沈烤华:
我喜欢先谦虚再提出行业问题,设计周是全国最专业、规模的行业活动,与其他城市的活动有很大区别。我们可以对哲人堂的设计师,包括外部的精神领袖和中坚力量,进行一次梳理,这不仅有助于宣传,还能提供实质性帮助。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喜欢关注别人的优点,并从中汲取灵感。虽然我平时不太主动讲这些,但我觉得分享对大家有帮助,能让我感到有价值。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帮助别人更有意义。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设计师的提升关键在于认知和定位。多出去看看世界,多交流,圈子自然会来找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
编辑搜图
徐英哲.
上层睿筑&别墅装饰 创始人/总设计师
IDD哲人堂2024年度成员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徐英哲:
松赞林卡酒店的设计领先性,在于其跳脱传统酒店对科技感的依赖,转而以藏文化精神为内核,通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在地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这种回归自然的设计哲学,既体现在对原始地貌的谦逊呼应中,也渗透于空间营造的返璞归真里,不仅形成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更与当代城市住宅剥离自然属性的趋势形成深刻对照,为行业提供了重新连接人文、自然与居住本质的启示性样本。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徐英哲:
我也是第一次深入来到西藏,第一次深入地感受。如果说一定要围绕几个关键,我觉得这里边更加原始的,自然的环境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是当地藏民这种淳朴的生活,还有就是一些藏族文化的传播。我觉得这三个方面,那对应用三个词我觉得应该是自然,质朴,信仰就这三个。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徐英哲:
这次去墨脱真的让我感到震撼的。我们路上花了七个小时,穿过雪山隧道和热带雨林,西藏居然藏着这么个地方。以前没参加活动时完全不了解,身边很多来过西藏的朋友也没到过墨脱,主要还是路太难走。但来了才发现,这种原生态反而珍贵。我不希望这儿出现酒吧、KTV那些东西,就像那天在喜马拉雅茶庄聊的,如果能让才哥这样的设计师用创意表达墨脱文化,可能比硬搞开发更有意思。
我自己最想做的还是传播——毕竟我平时去国内各地,包括这次西藏行,都在自媒体记录。很多朋友、业主看到我发的内容,会对这些地方产生兴趣。墨脱这么特别的地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但不需要刻意改变它原本的样子。
Q4:
“关于哲人堂成员,你对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定要挑选一个成员指出他可提升更好的地方,你挑谁?
给他一些建议。”
徐英哲:
团队中有不少老朋友,比如才哥,彼此非常熟悉。通过近两次活动,新成员也迅速融入,比如东北老乡许京军老师,他待人热情,我们常聊家乡和杭州生活。还有强哥,思路清晰,被大家称为“学习委员”,值得学习。
关于提升建议,轻松点说,华哥可以练练酒量;专业点说,常恩应该更主动参与团队交流,借助媒体分享他的项目经验。他在上海的项目实力很强,但过于低调。如果能增加曝光,对个人和团队都有好处。总的来说,团队既有老友的默契,也有新成员的活力碰撞。
Q5: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徐英哲:
这次广州设计周和RARA的活动,一开始大家其实都有点迷茫,不太清楚到底要做什么。不过,通过每个人的分享和对话,我们慢慢找到了方向,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不一样,但都很有意思。
哲人堂这次聚集了国内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老板,加上强大的媒体支持,算是强强联合了。未来,我觉得这个平台可以做得更好,关键是要可持续。成员之间可以多走动、多交流,分享一些实际的项目经验和数据,互相创造价值。
平台也要为品牌方和设计师都带来好处,不能光靠情怀,得有个共赢的机制。总之,大家在一起合作,既要有点文艺情怀,也得有个实实在在的共生体系,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编辑搜图
许京军.
斯所设计 创始人
IDD哲人堂2024年度成员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许京军:
在这段旅程中,我经历了仿佛穿梭于不同世界的感受,时间和空间仿佛被浓缩,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深刻冲击。西藏的自然景观和当地信仰者的坚韧精神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领先,这种领先并非速度的竞争,而是源于对生命力的坚守和不变的内核。
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属性,激发了我对设计的灵感,希望通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脉络,将视觉和精神传达融入我的作品中,如同松赞的方式一样,传递出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许京军:
这次西藏之旅给我带来了三个深刻的关键词:首先是“森林是万物之源”,西藏的自然景观直击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其次是“秘境”,沿途的意外和缓慢的旅程让我意识到,快速行进可能会错过许多精彩,而深入探索这片土地还能发现更多秘密;
最后是“信仰”,西藏的人文信仰深深触动了我,尤其是当地人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和团结精神,如墨脱人长途跋涉运送物资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些体验让我对西藏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感悟。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许京军:
我认为设计与当地居民的需求息息相关,无论项目大小或类型,首先要关注的是他们的生活属性和商业需求。西藏的居民有着独特的信仰、生活方式和定制家具文化,这些都与我熟悉的酒店系统截然不同,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也让我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限于物质空间,还可以延伸到精神空间、神性空间、茶空间、疗愈空间等多元化的文化载体。
西藏不仅是西藏人的西藏,更是世界的西藏,因此在满足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历史和人文的挖掘,创造出更多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空间载体,满足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更高需求。这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正是我对西藏未来发展的期待与思考。
Q4:
“关于哲人堂成员,你对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定要挑选一个成员指出他可提升更好的地方,你挑谁?
给他一些建议。”
许京军:
这次西藏之行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理解。设计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在解决中赋予一种精神上的谜题,功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载体中注入思想与精神。
今天的交流让我迸发出一种新的状态,尤其是与才哥的对话让我产生共鸣。他追求个性的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内核,这种纯粹的艺术家的个性让我深受启发。同时,海丰老师提到我像橡皮筋,可以拉得很长,但缺少释放的部分,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方向。
此外,常恩老师的真诚和学习态度也让我感动,他愿意放下自己,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主动提出后续交流。这些点滴让我感受到团队之间的共生与默契,也让我在这次旅程中收获了新的灵感和成长。
Q5: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许京军:
我认为企业、家庭甚至国家都有其独特的IP和定位。对于哲人堂来说,时间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当下的责任,更是面向2025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商业竞争本质上是自然竞争的延续,背后有自然规律在支撑,就像风筝的线一样,牵引着我们前行。我们需要学会进化和分化,通过分化诞生新的品类,并不断提升竞争力。
我对哲人堂的期许可以用“企业常青”四个字概括。做一件事不能只是短暂的激情,而应该有持续性,甚至能成为标杆,与未来的二期、三期成员形成共生状态,共同推动哲人堂这个平台的发展,实现海丰老师提到的愿景。这也是我对中国设计行业未来的一份期许。
编辑搜图
张修强.
Z.DESIGN&至在空间 创始人/设计总监
IDD哲人堂2024年度成员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张修强:
作为首次进藏的我,虽然一开始因高反和低海拔的适应问题感到担忧,但这次旅程让我深刻感受到西藏的两大力量:静谧的自然与深厚的人文信仰。
无论是雪山上的纯净白色,还是眼前那片充满生机的绿色,都让我感受到自然的震撼与宁静;而路旁的朝圣者则让我体会到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我与当地司机的交流中得到了更深的印证。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工作中可能缺失了这种内心的坚韧与宁静,这对我启发很大,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旅程带来的感悟。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张修强:
首先是“赞叹”,面对这片壮丽的自然空间,我既赞叹它的伟大,又感叹自己的渺小,无论是白的力量还是绿的力量,都让我深刻感受到自然的震撼;
其次是“友好”,无论是环境还是人,都让我感到温暖与舒适,高海拔并未带来太多不适,墨脱的热带雨林和沿途遇到的藏族同胞、同行伙伴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松弛与和谐;
最后是“信仰”,看到朝圣者在雨中徒步前行,他们的坚韧与内心的光芒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反思自己作为设计师的初心,提醒我在忙碌中不要迷失方向。这三点的结合让我对这次旅程有了更深的感悟与启发。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张修强:
我认为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理解的“纯净”可能与当地的实际需求不同,因此可以在保留在地性的同时,适度引入多样性。
正如才哥所说,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正是这种矛盾促使我们进行更多思考。例如,茶园在我们眼中可能显得纯净,但当地工作者却习以为常;而墨脱县城的建筑规划则让我感到不满,类似于东南沿海新农村建设的盲目模仿。
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与引入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农家乐的茅草屋顶,不能为了省事而用假材料替代。在地性与多样性应共同共生,通过小范围的示范点,既能保留当地特色,又能为世界展示西藏的独特魅力。西藏不仅是西藏的,更是世界的。
Q4:
“关于哲人堂成员,你对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定要挑选一个成员指出他可提升更好的地方,你挑谁?
给他一些建议。”
张修强:
这几天和哲人堂的相处让我非常开心,虽然团队人不多,但每个人都充满正能量和责任感。烤华热情,才哥博学,潘少幽默,英哲冷幽默又认真,天宝热情,永志淡定,常恩帅气。从每个人身上我都能学到很多,这几天不仅放松,还让我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阳光。
Q5: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张修强:
刚才京军和英哲说得很好,哲人堂确实需要可持续发展和愿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正能量,但也有负能量和弱点。我希望我们能更开放,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哲学。只有每个人的状态都向上,我们才能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小范围的交流,比如到华哥那边串门,分享各自的小成果和见解,激发彼此的状态。这些小交流汇集起来,可能会形成海丰哥提到的那种“大状态”,推动我们共同进步。
编辑搜图
常恩.
常恩设计事务所 设计总监
IDD哲人堂2024年度成员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常恩:
我来过西藏很多次,但这次与设计圈的前辈们同行,让我对西藏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我对西藏的最高峰、最长的河、最蓝的天、最绿的树以及四季的变化都已熟悉,甚至每次来都会经历高反的痛苦,但我依然对这片土地充满向往和热爱。
这种情感并非源于物质欲望,而是源于西藏独特的人文、建筑、自然景观和历史底蕴,这些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无论是藏传佛教的深远影响,还是当地人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都让我深感敬畏。这次入住松赞酒店,更让我感受到设计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种体验与以往截然不同。西藏对我而言,每一次都有新的吸引力,未来我还会继续来到这里,探索它无尽的魅力。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常恩:
这次西藏之行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首先是“纯净”,这次旅程我放下了所有杂念,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甚至在堵车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纯净的状态让我感到非常舒适;
其次是“修行”,每一次来西藏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修行,无论是高反的痛苦,还是无人区、天葬等经历的分享,都让我在痛苦中收获内心的平静,这种修行让我在面对都市的喧嚣时更加从容;
最后是“惊喜”,尤其是到墨脱,喜马拉雅山前端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彻底颠覆了我对西藏的认知,沿途的雪景、冰川以及同行伙伴的照顾都让我感到意外和感动。这次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西藏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的每一次探索与收获。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常恩:
这次西藏之行让我意识到,我们能为墨脱带来的东西未必符合当地的需求。墨脱的居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不需要我们依赖的手机、KTV,这些对他们毫无意义。当地的生活状态与我们的高速城市生活截然不同,他们更注重信仰与精神追求,而非物质财富。
尽管如此,我认为可以通过设计,结合当地的文化、建筑和人文地貌,创造一些既能融入当地生活又能带来新体验的东西,比如一个纯净的奶茶馆。这种产品可以区别于传统的酥油茶,结合当地优质的水源和阳光,创造出新的口味和体验。我们需要在尊重当地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多样性,找到一个共生的平衡点。
Q4:
“关于哲人堂成员,你对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定要挑选一个成员指出他可提升更好的地方,你挑谁?
给他一些建议。”
常恩:
通过这次纯净之旅,我对哲人堂的成员有了更多了解,尤其是才哥和烤华哥。才哥在设计和哲理性方面的才华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第一天晚餐时的对话,让我重新认识了他的设计状态。烤华哥虽然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个“搞装修的”,但实际上他在私宅设计领域有着独特的体系和思路,作品成熟且落地性强,这种低调和专业让我非常敬佩。
Q5: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常恩:
我希望未来能像他们一样,通过阅读和交流,深入挖掘设计的深度,提升自己和公司的设计水平。也希望能跟着广州设计周或RARA去走访各位哲人,和大家多交流、多走动。未来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兄弟姐妹们,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互动和合作。
编辑搜图
叶永志.
黎水仁佳设计 品牌创始人
L+艺术中心 艺术总监
IDD哲人堂2024年度成员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叶永志:
这次西藏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领先”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上,也体现在精神层面。虽然我的老家也被称为“江南最后的秘境”,但西藏的山川形态、自然景观却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仿佛每一座山、每一片植物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触动我的内心,这种自然的纯净与多样性让我觉得西藏的环境领先于全中国。
此外,这里的精神环境也让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物质欲望和理想生活,其实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领先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让我意识到自然与精神的双重影响对心灵的深远触动。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叶永志:
这次西藏之旅让我感受到三个关键词:首先是“松弛”,在这里,所有的节奏都慢了下来,甚至连堵车都成了一种享受,大家在这种缓慢中找到了快乐,这种松弛感是我们平时一直渴望却难以达到的;
其次是“未知”,虽然我们有行程安排,但西藏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去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点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比如我们遇到的雪崩、天晴和雪化的瞬间,这些未知的惊喜让旅程充满独特魅力;
最后是“期待”,在如此纯净美好的环境中,我不禁思考未来能在这里做些什么,尤其是与一群对设计和艺术充满热情的人一起,期待我们能共同创造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叶永志:
这次西藏之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外界断联的体验。在路上开视频会议时,信号突然中断,起初我感到焦虑,不断询问司机何时会有信号,但经过半小时的等待后,信号恢复时,我却发现内心异常平静,没有惊喜,也没有急切需要处理的信息。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西藏是一个能让人放下手机、回归最初状态的地方。
与司机师傅的交流让我感受到当地生活的纯粹与舒适,虽然现代设施如空调、地暖是必要的,但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自然中提取宁静,让精神得到真正的放松。这种状态让我联想到我老家的江浙最高峰,我也曾设想过将那里的村落打造成类似的疗愈空间,让人们进入后能彻底放下外界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平静。
Q4:
“关于哲人堂成员,你对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定要挑选一个成员指出他可提升更好的地方,你挑谁?
给他一些建议。”
叶永志:
这次旅程让我感受到哲人堂每位成员的独特个性,而不仅仅是某个人。比如烤华哥,早餐时他会关心我的健康,甚至分享如何改善睡眠;京军在我高反时立刻让司机停车拿氧气罐,像家人一样照顾我;潘少的幽默让整个团队充满快乐;
贺老大则让我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问题——我有时会排斥新事物,但通过与才哥等人的接触,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很随和,只是需要主动去了解和尝试。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动去接触和了解他人,才能看到不同的状态和可能性。
Q5: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叶永志:
这次旅程让我意识到,哲人堂的核心在于学术提升和文化交流。我们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未来可以通过串联不同城市,进行更多设计学术交流。比如,西藏的门与墙的设计让我思考当地文化的独特性,而丽水的畲族文化也值得分享。
我们不仅要在团队内部分享设计经验,还要推广各自城市的文化。多串门、多交流,不仅能了解彼此的设计理念,还能深入体验在地文化。下次去丽水,大家也可以一起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编辑搜图
涂天宝.
境观设计 创始人
IDD哲人堂2024年度成员
编辑搜图
Q1:
“在藏区的见闻中,
你认为哪些'领先'特质会重塑你的设计思考?”
涂天宝:
这次西藏之旅的主题,我觉得可以用“纯净”和“领先”来概括,它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天之内,我经历了差不多三个季节的变化——在墨脱是热带雨林的夏天,到了山顶又变成了完全的冬天,再走进墨脱,又看到了桃花、茶花,仿佛春天一样。这种自然的变幻和纯净之美,让我感受到西藏独特的领先,不是速度的领先,而是一种纯粹、原始的领先。
这种体验给我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做设计更多的应该是去思考如何融合,而不是过度干预。我们看到的那些美丽景观,一旦加入一条路或者一些现代建筑,其实都会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这次旅行让我意识到,设计应该尽量做到无形化,去融入自然,而不是去改变它。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
Q2: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次旅行带给你的感受或启发,
你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涂天宝:
这个关键词我觉得这里给我的感觉壮美,松弛,治愈,我也希望以后我做的设计里面能够用这三个关键词去做一些表达。
Q3:
“关于墨脱或藏区,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
你想为藏区做点什么?”
涂天宝:
来到西藏后,我感到内心特别平静,许多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我认为这里最适合打造一个疗愈空间,成为疗愈的供应商。正如军哥所说,西藏是世界的西藏,我们可以在这里为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身心自愈的场所,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Q4:
“关于哲人堂成员,你对谁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定要挑选一个成员指出他可提升更好的地方,你挑谁?
给他一些建议。”
涂天宝:
今晚我发言较少,因为来自相对落后的城市,更希望把时间留给一线城市的老师们。这次组织非常棒,各位老师的前瞻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哲人堂强调哲思与退让,通过冲突实现改变。每次听军哥讲话,我都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因为他讲得太好了。
我主要从事豪宅设计,商业项目不多,因此特别关注和学习沈烤华老师。他的前瞻性思维和对豪宅设计的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那晚的酒局我不敢多喝,生怕错过他的精彩分享。哲人堂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组织,让我找到了设计中的密码和钥匙。
Q5:
“关于哲人堂,作为首届成员,说说感受,
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涂天宝:
我认为哲人堂未来应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的共生与成就。我们需要在思想上不断升华,同时借助广州设计周这样的平台,推动设计生态链的升级。通过彼此的合作与努力,共同将哲人堂打造得更加出色。
编辑搜图
潘少.
RARA系统定制家居 联合创始人
编辑搜图
Q1:
“关于哲人堂,说说感受,给哲人堂运营提点建议?”
潘少:
这次西藏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哲人堂的意义。作为品牌方,我带着目的参与,但过程中发现,哲人堂不仅是一个商业平台,更是一个让大家放松、关注自我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和生活态度,我们不需要强求一致,而是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商业合作可以自然形成闭环,比如通过基金或其他方式,但最重要的是保持轻松的状态,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担。哲人堂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避世的场所,让大家离开日常环境,放松下来讲真话。未来,我们可以继续通过这样的活动,形成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聚会。
编辑搜图
张海丰.
《谁最中国》创始人
编辑搜图
Q1:
“什么是中国设计”
张海丰:
其实您看我在做中国一个的逻辑就是为什么设计这个行业,设计这个概念完全是一个西方思维,和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设计更多的是在强调中国文化的设计观,是在探索过去、现在、未来在意识层面的连接,以及在设计上如何呈现出这种连接,如何领先。
当前许多设计认知和手法受西方现代设计影响,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从学习西方逐渐转向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这种复兴和自信需要我们找到属于自己土地的文化积累,并用当代设计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最中国”的设计表达方式。
Q2:
“在这一次的旅行过程中,除了黄永才之外,
你认为谁最有可能代表中国,为什么?”
张海丰:
在这次的旅行中,除了黄永才,我觉得陈飞波比较有可能代表中国。波波在设计行业中有一种欺骗性,他能从他人身上学习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实践。而另一个人也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理解,他们在设计上的探索和表达都很有中国味道。
Q3:
“你如何看待设计行业中的原创性和赢家通吃现象?”
张海丰:
在设计行业中,原创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客户需要解决的是独特的问题,需要原创的创意点、传播点或连接点。而赢家通吃现象则表明,这个行业里只有最优秀的设计才能脱颖而出,赢得客户的青睐。这也使得设计公司需要不断投入,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Q4:
“设计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张海丰:
设计的源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发现中国所有做产品的人,往往表达不清楚自己的需求,讲不出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同样,我的客户也是这样,他们知道需要什么,但讲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设计的源头可能涉及到对人性、需求、精神世界等多方面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编辑搜图
— —
IDD哲人堂的使命在于:深入探索设计的本质、价值、伦理及社会影响,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推动设计向更加人性化、可持续、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这次高原饭桌小论坛上,成员们各抒己见,将几天来在纯净自然中的所见所感与自身的设计思维相结合,直面设计的核心命题。墨脱的纯净与自然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灵感,更让他们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与责任。
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对未来设计实践的展望与期许,进一步坚定了哲人堂以设计赋能社会、传承文化精神的使命与初心。
▼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
点击上图,深入阅读
编辑搜图